產品列表 / products
8-21
巖溶是指流動的侵蝕性水流與可溶的巖石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和由此產生的結果。其作用包括化學溶解、沉淀、水流沖飾,重力崩塌及生物溶蝕等;作用結果指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如溶溝、石芽、溶槽、落水洞、漏斗、洼地、峰林等地表形態和溶孔、溶隙、溶洞、管道等...
8-21
1概述20世紀以來,環境急劇惡化,以環境變化為研究內容的變化已成為當今地學界活躍的研究領域,相繼出臺了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環境變遷人文因素計劃(IHD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等多項計...
8-21
地下水作為水圈的一部分,在與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過程中成為能量、物質交流與匯集的載體與紐帶,環境變化所導致的上述圈層間物質與能量循環的變化必然在地下水中留下某種“印記”,從而使地下水具有了存儲和保護環境變化信息的功能(王焰新等,2...
8-21
在水資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地表水資源的氣候影響研究已受到普遍關注。例如,FrederickKD(1993)研究了美國MissouriIowaNebraskaKansas(MINK)區域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與響應;BowesMD和Crosso...
8-21
地下水是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大氣降雨、地表水(河流、湖泊)土壤水、海洋水、生物水等有著千絲萬縷,因此,它的改變必然會影響的水循環。而的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又常以水為載體,因此,地下水的變化還會影響物質與能量循環。淺層地下水與土壤濕度關系密...
8-20
1地質環境格局我國大陸的現代自然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也是巖石圈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按板塊學說觀點,西部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和青...
8-20
我國沿海和海域,地質環境復雜多變。近年來隨著沿海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洋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地質環境遭到日益嚴重的破壞。在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綜合作用下,各類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因此,當前保護沿海地區的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就顯得十分重要。以下對...
8-20
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由于工業發展而產生的大量CO2等“溫室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并導致氣候暖化、引發海平面上升的主導因素。沿海三角洲平原由于地質作用造成的地殼下沉與人為作用,即地下水開采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使海平面上升問題更加復...
8-20
礦物在受到刻劃、敲打等外力作用下表現出來的特性,稱礦物的力學性質。有解理、斷口和硬度。(一)解理和斷口礦物在受到外力打擊后,沿一定方向有規律地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質叫解理。如打擊后只裂成不規則的表面,就叫斷口。解理分成五個等級:極*解理晶體可裂...
8-20
1)、地質填圖(又稱地質測量)地質填圖對劃分地層、建立完整的地層剖面,以及研究地質構造和煤層分布等都有重要意義。其主要成果——地形地質圖既是布置其他勘查工程的依據,又是地質報告的主要圖件之一。2)、坑探工程(又稱山地工程或探掘工程)用于配合...